【理论学习】“三种思维”落实基层减负激活治理新动能

来源:陕西法制网 时间:2025-08-15 10:06:40 阅读量:

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是连接党和群众的“神经末梢”。然而,长期以来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积弊,让不少基层干部陷入“报表如山、会议如海”的困境,束缚了干事创业的手脚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为基层松绑减负指明了方向,通过破除繁文缛节、理顺权责关系,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,把更多精力用在察实情、解民忧、促发展上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头活水。

以“减法思维”破除形式主义藩篱,让基层干部“轻装上阵”。形式主义的病灶,往往藏在“文山会海”“过度留痕”等显性问题中。有的地方将“发文数量”“参会人数”作为工作成效的硬指标,导致“以文件落实文件”“以会议贯彻会议”的怪圈循环往复;有的督查考核沉迷于“痕迹管理”,要求事事拍照存档、处处建档立卡,让干部在“造材料”与“迎检查”之间疲于奔命。《若干规定》直击痛点,以“减法”思维重构工作流程,文件篇幅“瘦身”,倡导“一事一文、一文一策”的精炼文风,杜绝“穿靴戴帽”的空洞表述;会议效率“提质”,推行“会前酝酿、会中决策、会后督办”的闭环机制,压缩非必要议程;考核方式“转型”,用“群众口碑”代替“材料厚度”,以“实地走访”补充“报表数据”。通过“减法”为基层卸下沉重的“形式主义枷锁”,让干部得以跳出事务性泥潭,把时间还给群众,把精力投向实干。

以“系统思维”破解层层加码困局,为基层治理“舒筋活血”。基层负担的“放大器”,往往是层层传导中的“责任加码”。一项政策从上级到基层,常常经历“加码式执行”:市里要求“每月督查”,到了县里变成“每周通报”,到了乡镇就成了“每日报表”;部门间数据壁垒森严,同一个数据要在多个平台重复填报,让基层陷入“数据搬运工”的角色。《若干规定》以系统思维破解困局,构建“上下联动、左右协同”的治理体系,在纵向权责上,明确“谁部署谁负责”,严禁“责任层层下压、资源层层上收”,建立“清单之外无事项”的准入机制;在横向协同上,推动政务平台“多网合一”,打破部门数据壁垒,实现“一次采集、多方复用”,让基层干部从“重复劳动”中解放出来。“靶向治疗”理顺了上下级关系,打通了部门协同的堵点,让基层治理的“血液循环”更加畅通高效。​

以“赋能思维”夯实基层治理根基,使群众共享“减负成果”。减负不是终点,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、推动发展。《若干规定》的深层意义,在于通过减负为基层“赋能”,一方面,明确基层履职边界,把不该由基层承担的任务剥离出去,让干部能够集中力量做好民生服务、矛盾调解等核心工作;另一方面,完善基层保障机制,在人员配备、经费投入、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,让基层“有人办事、有钱办事、有能力办事”。将各项改革举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,让社区干部有了更多时间走访困难群众,让乡镇干部得以专注于产业发展项目,让乡村教师能够潜心教书育人……当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,他们的“辛苦指数”就能转化为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,让减负的红利真正惠及千家万户。​

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,既要破除积弊,更要建立长效,唯有坚持问题导向、系统思维、为民宗旨,持续整治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、实干担当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基层治理的新篇章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。


供稿: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

作者:王英英

编辑:许沥心

责编:马宁

审核:姚启明

操作选项

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

宽屏阅读

打印文本

分享
分享微博 分享qq空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