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时间:2025-06-30 17:34:48 阅读量:
6月22日,陕西省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的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,来自该镇村(社区)文共体联合子中心的13位“民星”歌手用质朴的乡音,唱响了西营镇首届全民村歌大赛的舞台,现场洋溢着欢乐的氛围。
“今天参加比赛,感觉非常开心,冷水河的调子,蔓营荷塘的词,唱的都是咱们自己的故事,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办一些,让咱老百姓也乐起来!”来自该镇天逸社区的参赛选手高立成乐呵呵地说。
不止是西营,连日来,白河县11个镇相继举办村歌大赛,以歌为媒,以声为介,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,充分展示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干部群众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,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促进了乡村文化事业发展。
自2024年10月以来,白河县全力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,按照“机制一体贯通、设施一体管理、服务一体供给、力量一体调配”模式,组建了文共体党委、行政两套领导班子,构建了“县级总中心—镇级分中心—村(社区)联合子中心”三级组织架构,形成了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镇村联动、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。
“经过前期摸排,我们将县、镇、村227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纳入统一管理体系,使全县所有文化设施就像‘一盘棋’,总中心可以随时调配,让老百姓玩有场地、读有场所、唱有设备、演有舞台。”白河县文旅广电局局长纪昌国介绍道。
“我在社区群里看到今天有广场舞培训,就和邻居一起来参加了,这种送到家门口的服务太贴心了。”卡子镇陈庄社区居民程桂芝在参加培训时语气中透着惊喜。
程桂芝口中的培训是白河县创新推出的“群众点单、中心派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”服务模式,让文化服务供给从“我送你接”转向“你需我送”。在白河县文共体总中心,“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项目清单”赫然在目,11项服务类别、63个具体项目涵盖文艺演出、非遗体验、艺术培训等多个领域,通过“定期推送、按需配送、跨域联送”三种方式,全县已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42场次、服务群众30.1万人次。
“我们不仅要把服务‘端’到群众眼前,更要‘送’到群众心间。”白河县文化馆馆长张丛庆介绍,该县公共文化服务点单系统正在逐步完善,将实现资源共享、服务便捷、评价真实三大核心功能。
6月25日,在茅坪镇文化活动中心排练厅内,白河县文化馆副馆长裴晓琴正在专注地指导文艺社团排练新节目,村民们随着音乐节拍,一遍遍跟着老师练习舞蹈动作。作为一名文艺特派员,她定期都会来镇上指导社团排练。“看到乡亲们从观众变成演员,这种成就感比自己拿奖还开心。”裴晓琴说。
今年,该县共选派29名文化特派员联镇驻村,他们围绕广场舞编排、小品创作、非遗技艺传承等内容开展培训指导,帮助村级文艺队伍从“看热闹”变为“唱主角”。同时,该县建立了“专职+乡土+志愿+智库”四维人才队伍,落实“结对子、下基层、种文化”帮扶机制,推进城乡文化人才双向流动、辐射带动。
依托文共体建设,白河县还创新实施“文化+”行动,推动以文铸魂、以文化人、以文惠民、以文兴业。围绕“文化+宣讲”,以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,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形式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;紧扣“文化+产业”,开展文旅宣传和招商推介,培育发展文旅产业,开发特色文旅项目,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;通过“文化+德治”,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、移风易俗、尊崇法治,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根基;聚焦“文化+生态”,组织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文艺创作、展演展播,教育引导群众守护生态,让和美乡村建设既有“靓丽颜值”,更有“文化内涵”。
6月25日,位于茅坪镇朝阳村的稻耕文化科普馆内,白河县第二中学的学生们正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系统了解水稻种植历史,并走到稻田边,近距离观察秧苗,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以及田间管理知识。
“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,今天来到现场,学习了水稻的种植历史,还有许多农具的发展史,体会到了‘粒粒皆辛苦’的含义,以后我会更加爱惜粮食。”白河县第二中学学生洪媛妍说。
据了解,通过探索“文化+”路径,茅坪镇已先后建成朝阳花海、稻耕文化科普研学基地,枣树社区现代康养农旅休闲产业园区等项目,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,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灌溉到每个角落。
“文共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,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围绕机制一体贯通把责任扛起来,围绕设施一体管理把设施用起来,围绕力量一体调配把人才聚起来,围绕服务一体供给把上下统起来,围绕“文化+”行动让文化活起来,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白河县委书记王日新表示。(郎海侠)
来源:新华网
编辑:李 娟
责编:志 寿
审核:姚启明